学术研究﹀
【专辑出版】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2017-05-04
内容摘要:
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
王勇、惠利
任何创新的经济学理论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杂志上发表通常都要面对较大的挑战。为引导和鼓励经济学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运用新结构经济学思想体系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探讨适宜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经济评论》杂志社合作,于2017年5月中旬推出《经济评论》第3期——新结构经济学专辑,这也是新结构经济学第一本中文版专辑。
新结构经济学旨在将结构重新带回经济发展研究的核心,强调经济结构的内生性,强调“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和“有情社区”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倡导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决定因素。新结构经济学自林毅夫教授提出以来,获得了以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等十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界的高度评价,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和知识界的重视。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国际第三波发展思潮,希望能够推动跨学科视角下现代经济学体系的创新和发展。
新结构经济学专辑此次面向海内外经济学研究者征稿,共收到相关稿件28篇,其中多数作者参加过新结构经济学举办的学术活动。论文评审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每篇论文由两位审稿专家匿名评审并提出修改建议。审稿专家来自论文评审委员会,他们大部分是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网络中的专家,对新结构经济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根据评审意见及作者修改情况,最后选择收录研究角度与主题具有代表性的9篇文章。
新结构经济学构建了一个关于发展经济学的新的分析框架,其涵盖的领域是十分广泛的,本专辑试图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阐释。选取的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说明新结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现实应用的统一,从整体阐述和分领域延伸两个层面体现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和应用。本专辑以林毅夫教授对新结构经济学的系统概述开篇,既涵盖了对新结构经济学中的重难点如“有为政府”、“理论研究范式”等的探讨,也包括了对新结构经济学在经济增长、金融经济、制度经济、环境经济、国际经济等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具体如下:
第一篇论文中,作者林毅夫讨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切入点及主要观点、新结构经济学的推论假设及经验检验、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见解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篇论文中,作者王勇和华秀萍试图对新结构经济学中“有为政府”的定义与内涵进行阐释,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文章突出有为政府的“动态变迁”和“主动改革”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回复了一些对“有为政府”概念认知的问题与误解,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三篇论文中,作者王丽莉和文一以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和文一提出的市场“胚胎发育”理论(新阶段理论)为框架,通过对中国的工业化的解读与工业化路径的跨国比较,探究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并试图回答中国能否以及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文章认为,一个自上而下的、从农村到城市、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立足于制造业而非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的工业化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政策,是成功跨越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第四篇论文中,作者徐佳君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对开发性金融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开发性金融是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其作用主要在于克服外部性和协调性等问题以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文章回顾了二战后开发性金融的发展变迁,总结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的实践,并展望了开发性金融未来的三个研究方向。
第五篇论文中,作者付才辉从理论范式上对新结构经济学的思想进行解读,通过比较不变与可变(总量)生产函数,并将其生产函数内生化,以说明如何给定资源最优配置下求解最优生产函数是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第六篇论文中,作者熊瑞祥和王慷楷基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逻辑与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地方官员晋升激励是否扭曲产业政策与当地生产性结构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进行研究,并将其进一步扩展至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七篇论文中,作者杨洲木等在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基于新古典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理论,尝试分析产业政策干预机理和各种扭曲的诱因,试图剖析现阶段中国实现低碳绿色型产业发展的路径。
第八篇论文中,作者曾繁清和叶德珠尝试研究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在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提出的一国最优产业结构结构相适应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尝试对中国金融体系和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展开分析,并对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
第九篇论文中,作者关春玉等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构建一个包含金融成本落差的斯塔克伯格(stacklberg)市场均衡模型,从机理上证明金融发展、人力资本、市场规模是影响fdi溢出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可能与fdi外溢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采用门限方法进行实证估计与检验。
本期专辑的出版得益于《经济评论》杂志社和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辛苦工作,在此一并感谢!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专辑,引发新结构经济学的“星星之火”。我们期待并且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高质量的学术文章在《经济评论》以及其他高质量的学术期刊上发表!
附专辑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