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学术副院长王勇给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生授课演讲-ag官网

x << 返回
x
ag官网
/ / / 联盟要闻

合作网络

我院学术副院长王勇给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学生授课演讲

2021-12-20

2021年12月8日,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系列讲座”第二期成功举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学术副院长、新结构经济学联盟秘书长王勇线上发表了主题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分析视角》的精彩演讲。讲座由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上海大学审计处处长尹应凯主持。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讨论了新结构产业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与分析框架,并重点就产业升级相关问题介绍新结构经济学的独特分析视角与相关研究进展。

 

 

讲座开始,王老师对新结构经济学的内涵与学科建设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介绍。王老师指出新结构经济学是用现代(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动态演化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含义。新结构经济学由林毅夫教授于2009年正式提出,立足并系统总结于中国的发展与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同时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验,是我国社会科学自主理论创新的重要尝试,主张“知成一体”的学风。近几年,在林毅夫教授的倡导与推动下,新结构经济学正在蓬勃地发展,目前已经成立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联盟、全球经济结构转型联盟和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

 

首先,王老师对现代经济理论进行了反思。现代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大都是单部门模型,然而,单部门的模型难以准确展现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经济结构的特点,并且也会容易给出在制度与技术方面误导性的政策建议,体现在第一代结构主义没有考虑最适宜产业与技术结构的内生性、第二代新自由主义没有考虑最适宜制度安排的内生性。在分析了单部门宏观模型的缺陷后,王老师引出新结构经济学,并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与前两代发展经济学理论进行比较,强调新结构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其中,市场的作用是通过市场竞争与价格信号促使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使得与禀赋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需求结构)一致的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得以展示;而要将符合禀赋结构的产业的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政府在硬的基础设施和软的制度安排上发挥有为作用,降低交易成本。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的是“市场主导,政府因势利导”的产业政策,而“市场有效”要以“政府有为”为前提,“政府有为”要以“市场有效”为依归。王老师着重强调,政府“有为”不等于“乱为”和“不作为”,“有为”、“乱为”和“不作为”是互斥的。

 

 

随后,王老师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和政策视角,对禀赋驱动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机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视角,王老师以jlw模型为例,为同学们阐述了基于资本密集度的异质性角度,新结构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结果。通过jlw模型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一个产业与要素禀赋结构越一致,该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就越高。对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政策视角,王老师指出,不同于现有理论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发达国家做什么就“拿来主义”式照搬的思路,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思路是先看自己有什么、如何发挥当下潜在比较优势。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概念“禀赋”,王老师深入剖析了它的内涵,表明禀赋一定是在某一既定的时间点上,是外生给定的。禀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要素禀赋结构、制度禀赋结构和自然禀赋结构。一个经济体的禀赋结构与基础条件,决定了其产业的比较优势,但仍需要发挥政府因势利导的作用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转化为竞争优势。王老师形象地以泰山、桂林旅游业的发展为例,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主要是因为自然禀赋的优势,包括它的地理位置以及自然风光。三类不同的禀赋结构,它们的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其中,要素禀赋变化的速度是最快的,它会随着时间而变迁升级。

 

紧接着,王老师分析了新结构经济学的逻辑主线。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也会反作用于禀赋结构。王老师指出,产业升级相关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考虑产业之间在某些维度上的差异,结合对应发展阶段的禀赋结构与技术条件,讨论对应的最适宜的产业结构,再结合各种现实中的市场不完善或者市场失灵,讨论有为政府的作用。同时,王老师列举了可以考察的产业异质性与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的维度。王老师还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在北大“林班”开设的“新结构产业经济学”课程大纲,鼓励同学们在课外可以根据这一大纲的逻辑进行拓展学习。

 

 

王老师以“五类产业分析法”为例,解读了新结构产业经济学对于具体政策的分析框架与方法。新结构经济学将产业划分为五大类产业,即“追赶型产业、领先型产业、转进型产业、换道超车型产业和战略型产业”。这一产业分类是基于产业政策的角度,遵循了四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因而某一特定的产业可以被同时划分归类于多个产业的类型。不同产业之间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

 

基于我国实际,王老师为同学们解读了在中国同时进行的四个结构性过程,强调在进行产业升级研究时需要把它们纳入考虑。四个结构性过程分别是从农业、工业再到服务业的结构转型过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从封闭经济逐渐融入世界贸易、金融、科技体系的开放过程;从政治、军事、外交的区域性弱国向综合国力全面提升的政治、军事、外交的世界性强国的崛起过程。王老师指出,一些产业随着经济体的资本密集程度变高,会由不符合比较优势转变为符合比较优势;原来的扭曲会转变为现在可利用的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倒弹琵琶”。我们在研究产业政策的时候,不能只观察前三个过程、更不能仅强调第二个过程,应该同时重视这四个结构性过程。最后一部分是关于产业升级问题的研究简介,包括产业升级与国际贸易、人力资本、技能溢价、结构性失业、收入分配、研发创新、市场结构、绿色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王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详尽的高水平文献。

 

在提问环节,陈彦琳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出产业结构,要素禀赋是以劳动力和资本要素为代表的,这在新结构经济学范畴与传统经济学范畴中是类似的,方程中的参数可能相同,那么如何理解产业构成不一样时,总量生产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会不同?王老师指出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是一个单部门模型,它假设了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在函数中的地位相同。然而要素禀赋结构不同,总量生产函数也会不同,它内生于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

 

沈泽楷同学提出了以下问题:在新结构经济学中,强调通过“有为政府”来完善“有效市场”,这意味着传统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完全竞争假设是无法得到满足的,那么这必然意味着在新结构经济学的增长模型中,是存在市场失灵的,那么在新结构经济学中所提到的市场失灵究竟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影响了市场自发形成最优资源配置?王老师认为当一个国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情况下,主要解决的是基础设施不足、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但是当一个国家开始逐渐步入发达国家的阶段后,可能需要考虑的是创新型企业的正外部性问题和创新型企业形成垄断后的负外部性问题。王老师又提到,“自生能力”本身并不是一种市场失灵。

 

 

讲座尾声,尹老师做总结发言。尹老师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感谢,并鼓励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深入本质对新结构经济学进行理论溯源与实践研究。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第二期讲座圆满结束,希望同学们能够时刻葆有学术初心,早醒早起、做晨曦中的赶路人,为新结构经济学发展做出上大学子的贡献。

 


来   源:上海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内容有调整)

撰稿人:孙畅远、陈彦


网站地图